培根铸魂 扎根人民 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
摘要:教育的本真是育人,育人的本真是明德立德树人,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教育是灵魂与灵魂的碰撞,教育可以使人心灵静仪,教育可以使人心灵伟大。
匆匆岁月,人间正道,沧海桑田,勤劳奋斗,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必将夺取新的伟大胜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令人振奋,引人深思。既是哲学社会科学界和文艺界的行动原则和努力方向,也同时是教育工作者的根本指南。回顾几十年的一线教育工作经历,更令我们对“四个坚持”由衷拥护和感慨
“四个坚持”阐明了教育工作者的准则,涵盖了教育的初衷和宗旨,提出了质量要求、工作标准和精神境界,也汇聚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心声。多年来,我们教育工作者所走过的教育实践道路,也正是这“四个坚持”的现实写照。以“四个坚持”为根本原则和总要求,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步伐将更加坚实、稳固,迈向国际先进行列,我们对此充满了信心和决心,深感使命在身,责任神圣。
一、教育必须与时代同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教育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源动力,是国家和民族间交流与对话的关键力量,教育只有立足本国发展阶段和国情,与社会需求同步,与科技同行,才能顺应教育发展趋势,适应发展要求。在新时代大潮下,我国的教育现代化与国际化正在加速推进,这既是教育发展的新时代特征,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需求。
以现代教育技术工程、信息技术工程为突破口,促进中国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如,中国航天史上首次太空授课,地面课堂设在北京人大附中;人大附中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大项目——网络教育关键技术及示范工程,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结合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特色和国家战略需求,我们整合优势资源,在教育走出去方面先行一步,探索更多形式、更高层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教育内涵和实力。努力将学校办成世界一流,并促进中国学校走出去,将中国教育带向世界,与世界同步,更是把中国的文化传播出去。
二、教育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属性,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我们的教育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为教育确立的基本属性。人民,是教育发展的分享主体,教育工作者要始终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强烈的对优质、公平教育的需求,作为奋斗目标,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多年来,坚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仅仅独善其身,还要兼济天下。我们教育工作者以教育均衡发展、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为原则,通过多种形式最大限度地推广教学和管理经验、扩大资源共享范围、大力开展教育扶贫,以强烈的使命感承担社会责任,为教育均衡发展做出务实努力。
三、培育精品人才和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发展公平有质量的教育,质量是核心,要经得起人民和历史的检验。只有坚持建设教育强国才能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由高速发展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教育的质量要求涉及很多方面,如教学质量、教育内容质量、教育管理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等等,我和我的教师队伍在大量的教育实践中,努力做到以精品教学内容、科学的方式、优秀的教师,培育拔尖创新型人才以及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和优秀毕业生。
四、新时代的教育以明德为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品德修养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素质。新时代的教育,必须以明德为先。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基础教育阶段是关键时期。我们始终要求自己和教师队伍要创新性地运用教育理论和方法,引领学生、进而引导社会牢固树立正确的道德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遍提升道德水准,开发并汇聚社会正能量,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为奋斗目标。始终坚持德育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始终把德育工作渗透在学校各项工作中。有才无德、有德无才,都是干不成事的,德才兼备才能成就事业。我们始终坚持师德为重,师德不行则一票否决。要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不能培养精致的利已主义者,要培养浩浩荡荡、光明磊落的中国人。
最近,我更加悟出:教育的本真是育人,育人的本真是明德立德树人,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教育是灵魂与灵魂的碰撞,教育可以使人心灵静仪,教育可以使人心灵伟大。